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貝嶺:離國愈遠 離母語愈近

轉錄:Posted on by Patty

2012-06-20 旺報

貝嶺:離國愈遠 離母語愈近

      大陸流亡作家貝嶺,近期在德國發表個人的自傳《離:中國》,並獲德國《新蘇黎世報》等3大報刊登書評。近日來台的貝嶺,則預計在數月裡編輯出版波蘭文中譯的《赫伯特詩選》、德文中譯本《慕勒圖像詩選》等,貝嶺認為,台灣是很自由的出版天地,雖然許多波蘭、德文書對主流出版社而言沒有市場,但他以中國流亡作家身分在台灣能夠成立工作室,替流亡知音推出好書,已感到無比欣慰。
        甫結束德國施品根藝文基金會的駐地邀請,來台已看過老友高行健的《夜遊神》演出,貝嶺對於高行健談及在海外及台灣享有更多的文學自由感到心有戚戚焉,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前,貝嶺感嘆:「朝代更迭,帝王如梭,可詩人節長存。」然而同為作家,他感慨自己的流亡之途,比屈原的放逐之路更為漫長,流亡中的貝嶺,心中也時時湧現孔子的自況:「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些年,正因為流亡,讓他跨過了地理距離,再跨過心理距離,經由書中的世界,透過流亡的預習,成為真正的歷鍊。
母語 始終攜帶的行李
        「流亡中,母語是我始終如一攜帶的行李。作為中文作家,不管漂泊之途多遠,是母語,始終占據了我的思考,我的潛意識。」也因此貝嶺感慨而向台灣呼籲:「哈金、廖亦武、馬建這些作家的作品,為什麼要被視為外來者?重點應是語言而不是國籍,台灣成為這些作家中文版作品的首發之地,為什麼還需要狹隘地認為這些作家不是台灣作家?」
        曾在03年擔任台北國際書展策展人,近年更為法蘭克福書展和今年倫敦書展對中國的邀請作者名單進行抨擊,他認為台灣如今有龍應台這位在文化界少數具有僑居海外經驗,具國際觀的部長,於走向國際時,對「台灣作家」的定義,有再大器的必要。
夜審 過了10年才爆料
        貝嶺的自傳《離:中國》已在德國推出德文版,回憶錄中最不願面對的部分,是警方以10年牢獄的威脅要他當線民的近8小時的夜審,這一段過了10年他才把它寫出來,初稿是在台北的工作室所完成的。除了自己的切身之痛,這些年貝嶺持續看到這樣的政權對劉曉波、艾未未、陳光誠的對待。他說:「我是不會比我的書更早回到祖國的,假使我寫的書,我編的書,不能在中國不被刪改地出版,我的肉身回去又有什麼意義呢?」對貝嶺而言,離祖國愈遠,反而離母語愈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