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國際筆會懷念副會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丁.戈迪默()
[日期:2014-07-18]
來源:國際筆會 作者:國際筆會
http://canyu.org/upload/2014_07/14071820239298.jpg
1923-2014
國際筆會對本會副會長、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丁戈迪默去世深感悲痛。她不但深受筆會上下愛戴,而且作為作家和活動家在全世界廣受敬佩。
國際筆會會長約翰拉爾森頓索羅指出,她是一位具有巨大勇氣的偉大作家,納丁戈迪默是最好闡釋筆會宗旨的當代作家之一,集創造力、道德感和敢於對抗種族主義與集權主義的勇氣於一身
關於納丁戈迪默
派爾威斯特拜瑞(納丁戈迪默半個多世紀的親密朋友,瑞典文學院諾貝爾委員會委員,國際筆會前會長)
納丁戈迪默作品的重大主題,就是愛和政治。無論在最為隱私還是最為公開的關係後面,都有著同樣的尋索,尋找一個身份的認同,一個自我的認同,尋找一個歸屬和存在的希望。對於戈迪默來說,長篇和短篇小說都成了她切剖社會的工具。這個社會恬然反對監督、躲縮在審查與虛偽之中、拒絕承認未被公開的歷史,進而編造出一套謊言的語法;在這個社會裡,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被視為一路貨色,都是對普通大眾竭盡猛攻。
她把支持給予了一個又一個作家……她對鬥爭如此投入,令人不禁想問:她是如何能夠一如既往地在她的小說中以如此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她幾十年忍受著毫無指望的日子,許多人紛紛移居海外,但是她拒絕出國;她的丈夫雷諾德凱西雷是從納粹德國逃出的難民,二戰期間曾在英國服役。她的女兒定居法國,兒子定居紐約;但是她堅守南非,為黑人的解放抗爭,這既是為了她自己和被禁聲的南非黑人作家擁有創作的自由,也是為了那些她為之發聲的民眾。
作家的任務,就在於換位經驗,進入他人的生命存在之中,無論他們是白人還是黑人,是男人還是女人,並有效地使用既融入又旁觀的張力作用。戈迪默有著噴薄的能量和驚人的技巧,她能夠洞察他人的身心,無論他們是罪犯還是聖徒,是男人還是女人,是黑人還是白人。當被問及種族隔離制度結束以後寫什麼時,她回答說:種族隔離制度結束,生活沒有隨之結束,新的生活開始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納丁戈迪默,將尋索獲獎人的燈光聚焦在一個經歷著從種族壓迫向混亂民主痛苦過度的國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南非經歷的精神震動,從被動盲目變為抵抗鬥爭走過的道路,反映了友誼被禁止、靈魂遭審查和交往只能在地下偷偷進行。
由於納丁和雷諾德的好客,因著我們55年的友誼,我住在她家很久,住在那幢建於1910年左右的老屋,比住在其他任何人家裡都要久。那老屋幾乎從未改變,我對它的每一個角落瞭若指掌,熟悉她藏書的地方,熟悉她和雷諾德經年收藏的油畫和非洲工藝品,熟悉屋裡的各種氣味,熟悉那通向廚房和花園的路。那老屋,就像我兒時過暑假的地方。我第一次去之前剛剛栽種的樹,現在已經長得很大了……
納丁戈迪默的作品深入探及了南非半個世紀心理和社會大事,她既是檔案員,又是燈塔守望者。以她畢生的經歷,使燈光照亮了原本深陷黑暗的地方,幫助我們駛向一個不同的南非,那個南非遠沒有在地理或政治上被隔絕,呈現著與其它地方同樣美麗的風景。
納丁戈迪默:道德羅盤指引到底的作家
瑪姬奧福德,南非筆會會長
[......] 在她的生死之間,有著種族隔離制度的建立與消亡,那是南非歷史上最殘酷最沒有人性的時期。她獨特的聲音,既熱情奔放又犀利辛辣,是終身遭受不平等與隔離為基礎政治與經濟體制侵蝕的產物。成為作家,就是要進入公共生活之中,便是她的準則,她作為作家和活動家的一生對此作了最好的證明。戈迪默認為,生活道德與寫作美學之間不存在界線,這就是為什麼種族隔離制度審查委員會查禁了她幾部小說。

她曾經告訴一位元記者:我對人性情境之中的人類感興趣。但是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下,很少有人性的空間。即使是最私密的領域,如身與心,如性與愛,如友誼給予的日常歡欣,都逃脫不了種族主義立法無處不在的淫威。在她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重要長篇小說《七月的人民》、《伯格的女兒》和《大自然運動》中,她探討了南非人內在和人與人之間的私密空間,用精湛的筆法描繪了種族隔離制度造成的人際關係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傷害……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712 與詩人貝嶺對談在土星的光環下:蘇珊‧桑塔格紀念文選》簽書會

 蘇珊桑塔格的生卒日都在同一星座下。在古代星象學中,土星代表時間和命運之神,以其沈重而緩慢的運轉向這一星座的人索求毅力與堅忍,以攀登上生命的高峰。它因此被視為時間的雕刻者,也是魔羯座的主導星。

  一代文學暨思想巨擘蘇珊桑塔格的殞落,一度黯淡了國際文壇的星空。曾於2000年夏天被桑塔格全力營救出獄的流亡文人貝嶺,基於知遇、教誨、救難之恩,編選了這本包括魯西迪、桑塔格之子大衛瑞夫等二十三位文壇人士以不同面向書寫蘇珊桑塔格的紀念文選。
 
  本活動將以《在土星的光環下:桑塔格紀念文選》此書作為分享主題,並自書中內容鋪展貝嶺那些年與蘇珊往來的故事。

時間:7/12()19:00-21:30
地點:艸田 空間(台中市北區育德路1316)
簽書會費用:500
(
含已絕版紀念文選/攝影集、飲品一份,書籍定價480)
如欲先行訂購書籍及洽詢簽書會相關資訊,歡迎來訊。

誠品書籍簡介: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31721697861
貝嶺讀《策蘭詩選》:
http://www.epochtimes.com/b5/9/2/13/n2428871.htm
貝嶺致川斯楚馬,作品《秋天的詩句》:
http://blog.yam.com/gracecss/article/43316691

簡介
貝嶺,中國詩人,作家、編輯及出版工作者。作品已有多國語言譯本。1959年生於上海,六歲移居北京,曾下鄉務農及做工。讀大學期間開始参與北京的地下文學及地下文化活動,後成為1980年代北京地下文學及地下文化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曾在學校、報紙、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亦曾在深圳大學任教。1988年底赴美國文學訪問,1989年因『六四』滯留美國,1993年起再返中國,數年後在北京定居。20008月,因在北京印刷出版傾向雜誌第13期,被控以『非法出版發行境外文學刊物罪』,在北京入獄,後獲釋,遣送美國,流亡。近十多年來,曾先後在德國、捷克、法國、西班牙、台灣、香港等地旅居,現為美國加州大學國際寫作與翻譯中心(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理事會理事。

作品
《主題與變奏》,貝嶺,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政治,再見》,Havel Vaclav,貝嶺,左岸文化:傾向出版社出版,2003
《先知與賣文人:哈維爾評論集》,貝嶺,傾向出版社,2004
《在土星的光環下:蘇珊桑塔格紀念文選》,貝嶺,傾向出版社,2007

經歷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國際筆會分會)會長(2013
傾向出版社創辦人(2003
傾向文學人文雜誌創辦人(1993-2000
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1993-1997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任教(1994-1995

曾獲
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作家中心(2002-2003)駐館作家
美國赫曼/漢默特獎(Hellman/Hammett Award) (19952001)
美國西部筆會中心寫作自由獎(2000
德國柏林文化基金會(Kunstlerhaus Schloss Wiepersdorf)駐地作家(1998
德國國家交換學人(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 FellowshipDAAD)(1997)
美國布朗大學駐校作家(1990-1993
週五711新手書店深夜講堂,來分享的是詩人貝嶺,他生於上海,長於北京,為美籍華裔詩人。2000年因在北京印行《傾向》文學人文雜誌第十三期後被「遣送出境」,開始其流亡作家生涯。

曾獲選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和作家中心駐館作家、德國柏林文化基金會駐地作家、德國國家交換學人、創辦流亡的傾向雜誌及傾向出版社,亦為獨立中文作家筆會創會人。其中文及英譯的詩歌、文章、論文、書評和訪談近年來散見於國際重要報章雜誌。

雜工店長很期待他的到來,能說什麼主題,我想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若要問他寫詩為何?想必也是充滿值得深究之議題。

週五(7/11)晚上9點的深夜講堂,貝嶺老師會談他的創作與生命意義,歡迎來書店相見,不見不散!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1989之後的中國文學】
講題:1989 之後的中國文學
時間:710日(四)19:00~21:0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 1號)
講者:貝嶺(詩人、編輯和出版人)、林培瑞(美國知名漢學家)

報名方式 :名額有限,請洽02-2363737502-23639459

適逢「六四」民運25週年,無論台灣近期的學運、香港的七一遊行與和平佔中,看似趨向更民主開放的中國,其實走過一段因血腥鎮壓而噤若寒蟬的時代,拜無懼的現代文學所賜,事實並不因時間流逝而隱匿,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是時候重新審視這些文學作品。
本講座邀請詩人貝嶺及知名漢學家林培瑞,共同從文明及世界文學的視野去探討自1989年「六四」之後的當代作家,對於歷史那一重要時刻、那個時代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變化如何於文字中呈現及見證。



講者貝嶺

美籍華裔詩人,生於上海,長於北京,1993在波士頓創辦《傾向》雜誌2000年被控「非法印刷出版」罪,因國際文學界呼籲營救而遣送美國曾獲選為紐約公共圖書館首位華裔駐館作家及台北市駐市作家, 近年來長居台北,2003年創立傾向出版社,引介自由文學與思想現任獨立中文筆會(ICPC)會長。


講者林培瑞(Perry Link
美國知名漢學家,哈佛大學哲學博士1970年代乒乓外交時期曾任中文翻譯1988年至1989年,擔任美國科學院中國辦事處主任,曾親自把方勵之夫婦送到美國大使館避難1996年,被列入中國拒絕入境黑名單。為《中國六四真相》的英文編輯之一,2009年把《零八憲章》譯成英文,於西方媒體刊登,同時亦為《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s of Book)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