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策蘭傳》



如須訂購請直接留言於下方,並請留下您的有效e-mail,我們將盡快與您連絡,謝謝。

〔內容簡介〕
中文世界唯一的策蘭生平及詩作研究傳記。近十年來,詩人保羅‧策蘭的詩作和生平成為世界文學中最為注目的焦點。本書由貝嶺從不同語種的策蘭傳記中選定,由德文中譯。

保羅‧策蘭(Paul Celan),二戰之後最重要的德語詩人。原名保羅‧安策爾(Paul Antschel), 1920年生於布科維納的切爾諾維茨(今屬烏克蘭)一個德語猶太裔家庭,自幼即有極高的語言與文學賦才。1942年,其父母相繼於納粹集中營中被害身亡。1944年,策蘭僅攜帶《德法辭典》與《英德辭典》走上流亡之途,經布加勒斯特、維也納,最後在巴黎棲居了二十年,。1952年,策蘭因〈死亡賦格〉一詩在德國引起震撼。他一生著譯並豐,有九百餘首詩作與七部詩集出版。1970年,他自沉於巴黎塞納河。




【獎項肯定】
策蘭生前曾獲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獎「畢希納文學獎」。

【推薦語】

在很多事情上我要感謝保羅•策蘭:激勵、分歧、有關孤獨的概念、還有有關奧許維茲還未終結的認識。他的幫助從來就不是直接的,而是存於弦外之音,就像公園中的漫步。
鈞特•格拉斯(Guenter Grass),〈奧許維茲後的寫作〉,法蘭克福詩學講座,1990年

再沒有誰的詩歌比他的詩歌更加憤怒,再沒有什麼詩像這樣完完全全從苦難中獲得靈感。策蘭從未停止與過往這條惡龍的對峙。最終,它還是將他吞噬。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流亡的詩學〉,1983

通過語言上的極度張力與極度減縮,那些在此向我們言說之物走向我們,它走向我們,須得堅守那些在自身意義之外還有別樣追求的相互糾結的詞,那些僅有一定指向而從今開始相互聯繫的詞,通過堅守這樣的詞並將它們相聯合,而非統一,並使它們相互關聯起來。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最後一個言說者〉,1984年

保羅•策蘭站在最前面,卻常迴避與人交往。我瞭解他的一切,也知道那深重的危機。他由此成就了自己,最大限度地成就了自己。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致格哈德•鮑曼書〉,1967年6月23日

在當代德語這一密閉式(hermetisch)寫作的最重要代表人物策蘭那裡,所謂密閉式的經驗內涵完全被顛覆。面對著苦難,面對著既拒絕經驗式的感知又拒絕被昇華的苦難,藝術感到羞恥,這羞恥完全滲透在策蘭的詩裡。他的詩欲以沉默道出極度的驚恐,其間所含的真則化作一種負像。
特奧多爾‧W‧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作者〕
沃夫岡‧埃梅里希(Wolfgang Emmerich)
1941年生於德國薩克森州(Sachsen)西部的開姆尼茨(Chemnitz),1978年起任德國不萊梅大學(Universität Bremen)近代文學與文化史教授,專研德國文學、歷史與哲學。1968年起任教於美國,以及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ät Tübingen),後並在美國、法國巴黎、義大利都靈等地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在日爾曼語言文學、民俗學史、自傳、德國作家海因希‧曼(Heinrich Mann,Thomas Mann之兄)、流亡文學、前東德文學等方面均有著述出版。有關策蘭的文章亦發表於《策蘭年鑒》(Celan-Jahrbuch,Heidelberg : C. Winter Universitätsverlag, 1987-)與文學雙月刊《意義與形式》(Sinn und Form,Berlin, etc., Rütten & Loening, 1949-)。


〔譯者〕
梁晶晶
北京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講師,曾以策蘭詩學及生平撰寫碩士論文。

〔目錄〕
導言 / 沃夫岡‧埃梅里希
第一部 青少年時代
第一章 切爾諾維茨的少年時代 布科維納,1920—1940年
第二章 母親的語言——兇手的語言 1941—1945年
第三章 從安策爾到策蘭 布加勒斯特,1945—1947年
第四章 「我們相愛如罌粟和記憶」。 維也納,1947—48年
第二部 巴黎I
第五章 從「美的詩」到「灰色的語言」。 巴黎,1948—1958年
第六章 「我是那個不存在的人。」 德國的,猶太的,俄國的。1958—1963年
第三部 巴黎II
第七章 「……一粒呼吸的結晶,/你不容辯駁的/見證。」 1963—1967年
第八章 「……說,耶路撒冷它在(sag,dass Jerusalem ist)。」
巴黎,1968年5月—以色列,1969年10月
第九章 「……我定是日益向著我的深淵墜落下去。」 1969年底—1970年春
策蘭年表
參考書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