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際文壇動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際文壇動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科隆大學漢學家司馬濤談貝嶺的文學回憶錄



科隆大學漢學家司馬濤談貝嶺的文學回憶錄(圖)
2012-07-12

科隆大學漢學家司馬濤教授認為,如果說德國社會不瞭解中國的很多情況,那麼對於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學家的探索,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知識和精神的探索就更不瞭解。三月出版的貝嶺的文學回憶錄部分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圖片:貝嶺先生在2011年法蘭克福書展與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略薩見面交談(天溢提供)

三月,在文學上戰後在德國最具影響的蘇爾坎普出版社出版了貝嶺先生的文學回憶錄,《逐-有關中國》。該書出版同時貝嶺應德國西部一個文學之家邀請,到德國進行了兩個月的訪問交流,並就這本書在德國很多地方進行了一系列的報告討論活動。對於這本書,德國、瑞士及奧地利等國歐洲最重要的德語報刊都發表了書評。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哈維爾訪台紀事




貝嶺

瓦茨拉夫‧哈維爾(Vaclav Havel )2004年11月的台灣之行被稱為是「冒著生命危險之旅」。在長達12個小時橫跨歐亞的飛行中,哈維爾必須藉助四個氧氣瓶維持呼吸平順(哈維爾於80年代繫獄時罹患肺炎未受治療,加上大量吸煙 ,1996年,哈維爾被診斷出罹患肺癌及多種並發症,不久便被切去大半個肺),並須由私人醫生隨行應付可能的突發狀況。嚴格上講,哈維爾只能居住在空氣濕潤且清新的地方,由於機艙內空氣品質很差,同時也難以應付呼吸困難等突發狀況,.醫生禁止他有超過八小時以上的飛機旅行。
哈維爾訪台之行可以說是一波三折。2004年1月下旬,哈維爾原計畫訪問亞洲四國,第一站是印度,為接受印度政府頒發的甘地和平獎,第二站就是台灣。台灣之行的文化重頭戲,是請我協助安排的。其一是哈維爾著作中文版的新書發表和簽名會、其二是一場委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籌劃的藝文晚會,以對話為主,向哈維爾介紹台灣重要作家及藝術家,包括了云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享譽國際影壇的電影導演侯孝賢等。但哈維爾在印度期間,突然因嚴重的突發性呼吸困難,被迫中止訪問,緊急送回布拉格,台灣、泰國及印尼之行被迫取消。
哈維爾後來答應2004年3月來訪台灣,但也許因為台灣總統選舉前後的政治情形過於複雜,他決定將訪台之行延後至2004年11月。

11月19日上午,身著米黃色西服的哈維爾和夫人達格瑪(Dagmar Veskrnova),以及隨行醫生、機要秘書、中文翻譯等一行五人,飛抵台灣桃園中正機場。哈維爾終於來了,而且看來氣色不錯。他隨即入住台北晶華飯店,應哈維爾要求,當日他沒有任何行程安排,靜養休息調整時差,以便第二天有精力參觀故宮和原住民博物館。然而當天晚上,哈維爾在晶華飯店房間浴室因地滑不慎摔傷,造成腿骨骨裂,疼痛強烈,哈維爾已無法行走。

11月20日晨,哈維爾因腿傷持續疼痛,決定取消參觀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和原住民博物館,全天留在飯店,並由外交部緊急借得輪椅代步。他此行最重要的參觀行程,一窺中國古代丰富的文明珍藏和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機會失去了。
11月21日,哈維爾的重要行程是下午二點前往官渡的台北藝術大學,觀看首部在台灣上演的戲劇《愈來愈難集中精神》——哈維爾27歲時完成的重要劇作。這是為歡迎哈維爾訪台,由《哈維爾戲劇選》編者貝嶺居間安排推動,知名戲劇導演陳培廣導執,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演出的學期製作。台北藝大在星期天特別為哈維爾加演一場專場,校方並且還策劃了「哈維爾生平攝影展」以迎接哈維爾的到來。
哈維爾試圖克服傷痛前往參加,但被隨行的醫生勸阻。直至哈維爾戲劇演出前兩小時的中午時分,台北藝大正式獲得通知,哈維爾仍舊不克前往,使翹首期待的北藝大師生大失所望。但此專場仍舊上演,而且觀眾爆滿,但眾人所期待的這齣戲的劇作者卻因傷痛不得不臨時缺席。哈維爾錯過了觀賞自己的劇作在亞洲首演的機會。
據說,那一天哈維爾和妻子完全留在飯店,足不出戶,連用餐都是送到房間裡的。

11月22日,星期一,哈維爾終於坐著輪椅走出了晶華飯店的大廳。上午,他和妻子達格瑪前往總統府,拜會總統陳水扁夫婦和副總統呂秀蓮,並接受陳水扁總統代表中華民國授予他的榮譽勛章。

下午,哈維爾前往國家圖書館,以捷文向近四百位來賓發表他在台的唯一一場公開演講(約為15分鐘),題目為「全球化與民主的未來」。現場的捷漢同聲傳譯將演講譯得一塌糊塗,不連貫及不知所云的中譯讓帶著同聲傳譯耳機的來賓們領會了捷文的「深奧」。
演講前,現場舉辦了一個「知識性」的有獎猜謎活動,猜對了謎的來賓可上台請哈維爾在他的著作中文版上親筆簽名。其中兩個問題「妙不可言」,令人印象深刻。猜謎題目一為:捷克哪一年推翻共產黨專制統治?台灣哪一年結束國民黨專制統治?謎底為:1989年底,哈維爾領導捷克民眾推翻了共產黨的專制統治,2000年;陳水扁先生當選為總統,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灣的專制統治。另一猜謎題目為:哈維爾、陳水扁、連戰、馬英九,以上四人哪兩位沒有做過牢?只听台下來賓齊聲大喊:連戰、馬英九,引得整個會場哄堂大笑。整個演講會及哈維爾著作中文版新書簽名會,由台灣名嘴、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謝志偉先生主持,他的「妙語連珠」和搞笑功力,引得與會來賓或讚不絕口或憤而離席。
哈維爾著作中文版簽名會,由中譯者之一曾建元教授,向哈維爾及來賓介紹中國、台灣的知識份子及貝嶺,這十多年來為翻譯和出版哈維爾著作中文版所付出的心力。哈維爾除了簽名外,還交叉用紅綠兩色彩筆劃上代表「愛」的心形符號,使得現場獲得哈維爾著作中文版簽名書的來賓感動和意外。最後的一個活動,是由來賓、讀者、出版人和哈維爾直接互動,由於不再需要同聲翻譯,使下午的整個活動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晚間,陳水扁總統夫婦親自前往哈維爾下榻的晶華飯店宴請哈維爾夫婦。

23日上午十點,哈維爾前往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參加政治大學頒授他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典禮,推崇哈維爾在文學、戲劇、民主政治、行政改革等領域的傑出貢獻。哈維爾當天精神甚好,在陪同哈維爾來訪的捷克漢學家吳大偉(David UHER)教授和台灣林蒔慧教授輪流的現場翻譯下,整個頒授儀式精彩緊湊,哈維爾回答了政大師生的提問,有趣的是,哈維爾在典禮上向來賓披露,他這幾天在台灣的飯店養傷時產生了靈感,他想將他13年總統生涯的經驗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
中午,哈維爾趕回飯店和李登輝前總統會面晤談約20分鐘。因過度疲勞,哈維爾回房休息,臨時取消了當天下午二點由台灣民主基金會主辦、詩人李敏勇主持,安排哈維爾和台灣作家、藝術家見面交流的藝文座談會。晚上,哈維爾夫婦及隨行人員出席由外交部長陳唐山在西華飯店主辦的歡送晚宴,席間,哈維爾和參加晚宴的五十多位來賓,共同觀賞了由台灣民主基金會製作、約五分多鐘的哈維爾生平簡報片,並請來原住民歌手紀曉君向哈維爾夫婦獻唱。達格瑪頗為興奮,並起身離席和紀曉君交談甚歡。
晚宴期間,哈維爾差人請我到他的座位處與他交談,我端著酒杯來到哈維爾面前,俯身和他乾杯,哈維爾用英語問我:「我是不是還沒有向你正式介紹過我的妻子達格瑪?」我說:「是的」。接著,哈維爾將坐在他旁邊的達格瑪介紹給我,並向達格瑪解釋我們之前見面的情形。達格瑪確實美麗,而且笑得非常燦爛,那種沒有憂傷和陰影的明媚。我和她碰杯,並和她用英文寒喧,她告訴我,哈維爾非常感激,並且很驚訝他的著作竟然已經有六本譯成中文出版。接著,哈維爾再次向我表示感激,隨即,我向他表達了對他此次訪台未能參加特別為他安排的文化和藝術活動的遺憾。顯然,哈維爾意識到這也許會成為永久的遺憾,他請我代他向台灣文化界及所有未能會面交流的作家們表示歉意。隨後,我們談到各自的近況,哈維爾有些興奮地告訴我,兩個星期前,他悄悄去了一趟巴黎,沒有人知道,是昆德拉請他去的,他們在一起好幾天,完全是智性的交談,沒有任何人打擾,因為昆德拉不喜歡媒體,更不喜歡媒體報導他們的見面,哈維爾說:「我們的交談完全是作家和作家的交談,探討的內容也非常廣泛。」
最後,哈維爾帶著一種昆德拉式的幽默神情看著我說:「你是我向外披露這一秘密的第一個作家友人,也請你不要告訴任何新聞媒體。很不幸地,此次在台北我們無法深談,等你明年到布拉格時,我們可以好好交談。」

24日晚上,哈維爾搭乘當日11點的長榮班機離台返回布拉格,仍舊是坐著輪椅。他的機要秘書Jakub Hladik博士說,前一天整日的活動讓哈維爾累壞了,所以在台的最後一天他完全沒辦法出門,三餐都是送到房間的。離別的時候到了,一整排的官員——西裝筆挺、衣冠楚楚,旁邊是顯得如此格格不入的我,穿著台灣服裝設計師鄭惠中設計的純東方元素的寬大布衣褲。我和哈維爾握手道別,和達格瑪互道珍重。隨後,哈維爾被抬上外交部的黑色禮賓車,一列車子從晶華飯店的環形車道上緩緩駛離,哈維爾和達格瑪向台灣揮手告別。

回味著令我難忘、卻也讓我無法不失望的哈維爾台灣之行。我不願看到,當總統的身份成為哈維爾的符號象徵時,作家哈維爾好像消失了,甚至成為政治家哈維爾的一個點綴。假如,哈維爾此行沒有不幸的摔倒造成骨傷,沒有因此取消所有的文化和文學藝術活動,假如他真去了台北藝大看他的戲,假如他在23日下午能和一部份台灣的作家和知識分子有一場深入的對話,哈維爾的訪台之行又會是怎樣的呢?
在哈維爾這么一場政冶壓倒文學的台灣之行後,我只能說,根本上,作家哈維爾只呈現在他獨處一室之時,和作家友人私下交談之時,甚至,僅僅呈現在他攤開稿紙,握筆,開始寫他此次在台北靈感乍現時構思的、那一部描述他那十多年總統生涯的、虛虛實實的政治傳記小說之時。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貝嶺與米奇尼克在波蘭會面 (2010.08.28)


中國流亡詩人貝嶺在波蘭華沙會米奇尼克(組圖)
2010-08-31

中國流亡詩人貝嶺在波蘭華沙會米奇尼克及其報社同仁。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反抗共產黨專制的文學問題、知識份子問題、社會問題,尤其是米奇尼克七月份訪問北京的情況,及其後產生的反應進行了交流。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天溢德國報導



圖片:米奇尼克與貝嶺 (天溢提供)




波蘭著名持不同政見知識份子米奇尼克,在七十年代中期後,曾經因為反對共產黨專制在波蘭及其在西方都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對於中國知識界來說直到九十年代以前,米奇尼克都是陌生的。最近,由於七月份他到北京訪問的時候的三場座談會,在中國海內外異議人士中產生了激烈的爭論,而使得他突然成為海內外中文媒體的一個焦點人物。為此,流亡美國的著名詩人、出版家貝嶺先生,上周在東歐旅行訪問的時候,週末特別在華沙會見了米奇尼克先生。

關於這次會見,記者採訪了貝嶺先生。貝嶺先生說:“因為米奇尼克先生七月份去了中國,所以他也非常想瞭解一下他去中國之後在中文世界的反應,所以他邀我二十八號晚上跟他一起吃晚飯。我就從布拉格趕到了華沙,在一個非常有歷史意義的餐館,我發現這個餐館,從達賴喇嘛到德國總理默克爾都在裡面吃過飯。米奇尼克先生和他的執行主編海琳娜,還有他們的駐中國記者瑪麗亞都參加了晚飯,還有我們一起去馬其頓的詩人,當地的漢學家。”

對於會見時的交流內容,貝嶺先生具體介紹說,“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特別探討了當年前東歐的流亡作家和知識份子對於波蘭的和平革命和文化復興的影響。我們談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流亡詩人米沃什的影響,談到貢布諾維奇,他是一位小說家,他一九六九年過世。米奇尼克特別對我推薦,一定要想辦法把這位作家在流亡時候寫的日記翻譯成中文。他們認為,波蘭的民眾、文化界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這個部分我們還沒有看到中文翻譯。同時我們也談到了辛波斯卡,另外一位住在克拉科夫的詩人。同時我們也探討了赫爾伯特,波蘭最重要的一位獨立的跟共產黨政權不妥協的詩人,他在他們國家的影響。這就是說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交談。”


grp2a
圖片:米奇尼克與執行主編海琳娜在八月二十八號與貝嶺晚餐會見交談中 (天溢提供)

關於人們現在關注的,七月份米奇尼克訪問北京一事,貝嶺先生說,“他第一次知道,他在中國的訪問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從知識界到流亡知識份子,各種各樣的意見。他也對此感到很訝異。這個交談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很多最近圍繞米奇尼克訪問中國由於翻譯而造成的一些誤會和問題。因為我們直接採用的是波蘭文和中文來進行,並沒有使用第三國語言。我們從八點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半有一個非常長的交談。參加的還不止是他,他的編輯部的成員也在坐。因為執行主任是陪他去中國的。”

當然還有一個我們現在可以說的好消息,那就是米奇尼克先生願意在將來,在華沙為中國國內知識份子、流亡知識份子和東歐知識份子,甚至包括臺灣知識份子,一起做一個多邊論壇交流。”

有關貝嶺先生與米奇尼克會見中涉及的七月份米奇尼克訪問北京的一些具體問題,記者將會繼續報導。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天溢由德國發來的報導。


----------------------

有關 米奇尼克的文章
 誰是亞當•米奇尼克? 作者:崔衛平 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org/ArtShow.aspx?AID=7258
(反權威的造反——丹尼·科恩-邦迪訪談米奇尼克(1987)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2073
(通往公民社會:展望波蘭民主——約翰·肯尼訪談米奇尼克)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2074
質疑米奇尼克作者﹕仲維光 http://hk.epochtimes.com/10/7/22/121572.htm
米奇尼克和中國公民對話 http://ieemdai.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7934.html
米奇尼克給中國知識份子的啟示/曹長青http://www.chinesepen.org/Article/sxsy/200911/Article_20091119020143.shtml
後極權和東歐知識份子政治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socialism/social03.htm
我將終生記得那一天 (這篇很重要)  http://usinfo.americancorner.org.tw/st/democracyhr-chinese/2009/September/20091109102414maswerc4.924738e-02.html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安妮‧蕾波維茲攝影展

安妮.蕾波維茲(Annie Leibovitz) 攝影作品巡迴展 (10/2006 - 1/2009)



美國知名攝影家、蘇珊.桑塔格生前的女友 Annie Leibovitz的攝影作品将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其它展出時間和地點見下方)



Annie Leibovitz的攝影集 Annie Leibovitz: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近期出版。


另一本攝影集Women曾由蘇珊.桑塔格寫序。


1988年蘇珊.桑塔格在家中﹐Annie Leibovitz攝。
Susan Sontag at the House on Hedges Lane, 1988. Photograph © Annie Leibovitz. From Annie Leibovitz: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



“Susan and Sarah, Harbor Island, Bahamas, December 2002.” by Annie Leibovitz


桑塔格病重期間离开西雅图回紐約...... Annie Leibovitz攝。

Annie Leibovitz: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 an exhibition of more than 200 photographs, debuts at the Brooklyn Museum, where it will be on view from October 20, 2006 through January 21, 2007, prior to an international tour. The exhibition, sponsored by American Express, is being organized by the Brooklyn Museum. Among the other venues it will travel to are 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the High Museum of Art, the Corcoran Gallery, the de Young Museum,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in Paris, and London's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with additional venues to be announced.

The material in the exhibition, and in the accompanying book of the same title, which will be published by Random House, encompasses work Leibovitz made on assignment as a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as well as personal photographs of her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 "I don't have two lives," Leibovitz says. "This is one life, and the personal pictures and the assignment work are all part of it." The material documents the birth of her three daughters and many events involving her large and robust family, including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Portraits of public figures include the pregnant Demi Moore, Nelson Mandela in Soweto, George W. Bush with members of his Cabinet at the White House, William S. Burroughs in Kansas, and Agnes Martin in Taos. The assignment work also includes searing reportage from the siege of Sarajevo in the early 1990s and a series of landscapes taken in the American West and in the Jordanian desert.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photographers of our time, Annie Leibovitz has been making witty, powerful images documenting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since the early 1970s, when her work began appearing in Rolling Stone. She became the magazine's chief photographer in 1973, and ten years later began working for Vanity Fair, and then Vogue, creating a legendary body of work. In addition to her magazine work, Leibovitz has created influential advertising campaigns for American Express, Gap, Givenchy, The Sopranos, and the Milk Board. A retrospective of her work from the years 1970 to 1990 was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in Washington, D.C. and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in New York.

Leibovitz is the recipient of many honors, including the rank of Commandeur in the French government's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and the Barnard College Medal of Distinction. She was named a Living Legend by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n 2000 and one of the thirty-five Innovators of Our Time by Smithsonian magazine in 2005.

Charlotta Kotik, John and Barbara Vogelstein Curator of Contemporary Art, is the curator of the exhibition.



巡迴攝影展展出時間和地點:
Brooklyn Museum October 20, 2006–January 21, 2007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San Diego February 10–April 22, 2007
High Museum of Art, Atlanta May 12–September 9, 2007
Corcoran Gallery, Washington, D.C. October 13, 2007–January 13, 2008
de Young Museum, San Francisco February 9–May 11, 2008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 June–September 2008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October, 2008–January 2009


上苑藝術館啟動08下半年國際創作計畫 (歡迎海外藝術家/詩人報名)






首屆入選藝術家名單:

首界上苑藝術館07創作計畫入選藝術家:黃珺(觀念攝影)、付小明(油畫)、弗蘭克(油畫)、姜志平(油畫)、竇良羽(水墨)、栗月(雕塑)、席華(裝置)、王山山(陶)、袁亮(陶瓷)、鄒時豐(油畫)、張廣輝(油畫)、朱立波(油畫)……。
 
第二界上苑藝術館07-08創作計畫入選藝術家:
油畫、雕塑、水墨等藝術家21名、語言文字藝術家4名、聽覺藝術家3名、多謀體及影像藝術家2名,目前他們已開始他們為期半年的創作與交流。現在啟動08第二屆下半年創作計畫。

宣導目的:

提供多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創作與交流平臺,從它種藝術創作中吸聚原創力,從而擴大我們的視野、刺激我們的感觀、完成我們對自己的挖掘與發現。

發現與推動在野的優秀藝術創作。提倡具有創造性與詩性語言特質的、和藝術家生存的“現在”相關的生命體驗為創作準則的藝術創新。

當我們將這一計畫不斷地進行下去,他們將成為上苑藝術館對世界形成的一股不能忽略的藝術力量.最終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新增駐館人數與條件:

國內10人,國外5人。年齡不限(偏重30歲以內的青年),學歷不限,國家地區與民族不限。

文 學與詩歌、藝術批評與理論、油畫、雕塑、裝置、建築設計、音樂、舞臺劇、影像、多謀體等為藝術表現形式的創作者,經上苑藝術館委員會常務委員(殘雪、崔衛 平、程小蓓、程美信、賈方舟、蔣浩、孫文波、申偉光、王華祥、西川、肖開愚、夏可君、徐唯辛、徐忠平、朱大可)及上一屆駐館藝術家參與投票,以獲票數最高 的前十-十五名藝術家為准。

進駐時間:

2008年7月-2008年11月(對於在館期間創作特別優秀者,駐館時間將延長)

程式步驟:

任 何人都可以自薦或推薦:提供藝術家個人簡歷,進駐申請,十幅以上作品的電子板圖。經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確認後,由上苑藝術館為其免費提供創作、生活及展 示空間。一個創作階段結束時,組織由各藝術行業的藝術家參預的作品討論會。駐館期間自願參加多個不同門類藝術家之間的跨界藝術活動。

推薦方式:

1、任何個人、集體或組織都可以將推薦書、作品資料、藝術家簡歷及申請書遞到上苑藝術館辦公室。
2、經初選進入候選人名單後將在“上苑藝術館”網站上作公開展示,同時要求將申請時的原作兩件送達上苑藝術館,在“作品候選區”展示,在沒有發現不當之處後,進入投票表決階段。

3、經核對獲票最高者將收到《入選通知書》,確定後,便可辦理進駐手續。

資料傳送:

E-mail:training@syartmuseum.com;ssyuan@126.com 圖片壓縮打包與個人文字申請資料發來。

申請時間:

從現在開始隨時可以申請。該項目為常設,每年兩期,每期4-5個月。駐館期間創作出更為優秀的作品的藝術家,將延長駐館時間。期滿的藝術家也可再次申請駐館。
 


上苑藝術館簡介
Shangyuan Art Scene
類別: 藝術館(含文學館、美術館、現代建築藝術館)
電話: 010-60635299、60635088、60635099
傳真: 010-60635299
網址: www.syartmuseum.com
Email: training@syartmuseum.com; ssyuan@126.com
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鄧平祥、島子、賈方舟、孫文波、西川、程小蓓
常務秘書:程小蓓
簡介:
總 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可對外展出的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對外接待食宿部份總面積:約3100平方米;上苑藝 術館是由二十一個原創藝術建築、梁思成方案陳列館、文學會所、美術展覽廳共同組成。從2000年開始程小蓓與一群詩人、作家、美術家、建築設計師在北京的 北邊燕山腳下尋找、策劃組織、設計到動工建設,歷時七年,於2006年落成。它成為世界上唯一的:集中當代最優秀的藝術家(殘雪、西川、孫文波、曾力、時 間、黃岩……)共同自主投資建設的一個自己的藝術創作、作品展示和生活的藝術部落;集中當代最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張永和、劉家琨、蘇丹、周偉、孟建 民……)設計出極具原創性的先鋒建築藝術。他們想推動中國建築的藝術化和個性化。完備的民主自治管理模式:藝術管理委員會、建築管理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 會,均由上苑藝術家組成。
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成員:
殘雪、鄧平祥、島子、丁方、賀照田、黃岩、胡旭冬、賈方舟、蔣浩、姜濤、姜傑、景育民、劉麗安、李天元、錢紹武、孫文波、申偉光、時間、蘇丹、唐曉渡、田世信、王家新、王華祥、西川、肖開愚、尹齊、張永和、曾力、臧棣。


上苑藝術館的組織機構:

藝術交流部:
1、 該部所有活動必須是在藝術管理委員會審核下展開。
2、 藝術展出活動:由策展人(不限定人選)提交選題及策劃書。
3、 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文學家、詩人駐館交流。
4、 展開各種形式的學術會議。
5、 開放藝術家工作室。
6、 每兩年舉辦一次非官方藝術雙年展,同時評選出“純民間藝術雙年獎”作品及藝術家。
7、 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5-10名、國內每年十名藝術家一個月,前來駐館創作或學術交流。

推廣部:
1、 負責組織對外宣傳,組織新聞發佈會,與各國駐華記者、文化藝術團體、文化官員建立起廣
泛的聯繫。開展廣泛的網上連結。同時為藝術交流部的每一次活動作好宣傳工作。
2、 組織“上苑藝術批評”作家群,每年定期對上苑藝術家作品進行專場批評並成文對外推廣宣
傳。

3、 加強上苑藝術網站功效。
4、 策劃編輯上苑文學藝術書刊,每年定期出版。
會所及商務部:
1、 為藝術家提供交流會談餐飲(酒吧類)食宿(公寓性質)場所,可同時提供食宿約100人。
2、 為藝術家提供商業服務平臺,包括藝術作品、藝術技能等藝術資源的商務輸出。
3、 組織藝術品拍賣、展銷;
4、 組織藝術類培訓和遠端教育;
5、 開展國際範圍的藝術品及藝術(包括院校間)教育交流。

詳情請見上苑藝術館網址:http://www.syartmuseum.com 
 

投資與加盟機會:
 
上苑藝術中心是一個由詩人、作家、藝術家、建築設計師共同集體出資建設的創作園地,投資人必須從事創作,並可獲得相應空間的工作間及宿舍。有興趣者請與程小蓓聯繫:ssyuan@126.com

Oppourtunity to invest and be part of this unique artists/writers resort in China:
Shangyuan Art Scene is similar to Yaddo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At this early stage of establishment, investing artists and writers are highly welcome. In return, the investers will receive studio and apartment there. If interested, please contact Ms. Xiaobei Cheng at ssyuan@126.com. (Ms. Xiaobei Cheng is a poet and artist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chief founders of this art center.)



國際文學雜誌大展8 〈德國篇〉 《2007美、日、中書市回顧》

國際文學雜誌大展8 〈德國篇〉
繁花盛開的文學閱讀
《書》(Bucher)與《文學》(Lieraturen)
◎陳思宏

在德國,文學雜誌閱讀人口屬於小眾,很容易在書店的雜誌書海中被忽略;同時,以對文壇的影響力來說,文學雜誌亦往往比不上如《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時代週報》(Die Zeit)等報紙的文學版面來得深遠。但儘管如此,德國坊間仍有幾本風格迥異的文學雜誌,以推介文學為宗旨,透過不同的定調與編輯策略,滿足各類讀者的需求。

阿莫多瓦唯一文學創作 在台出版

中國時報  2008.01.02

阿莫多瓦唯一文學創作 在台出版

丁文玲/台北報導


「對於所有亟欲剖析我內心世界的人而言,這本書就是我最誠懇、最透明的自我呈現了。」 震撼國際影壇的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十七年前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出版他唯一的文學作品《宛如A片的現實人生》(Patty Diphusa)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香港《明報》刊載馬囯明文章悼念獨立出版人羅志華

羅志華的「一人戰爭」 (明報) 02月 24日 星期日 05:05AM

文﹕葉輝

【明報專訊】那是2月19日,星期二,好一些朋友都打電話給羅志華,可是只聽到留言服務的機械女聲,說「你已被接駁到……」都打了若干次,都聽了若干次女聲錄音,才肯相信,誰都沒法再聽到羅志華的聲音了……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國際文壇動態

美國筆會徵稿啟事

作為「我們為言論自由準備好了」活動的一部分,美國筆會正徵求中國作家的短篇記述文和散文,以供發表在美國筆會的網頁上。

我們尤其對以下幾類短文(500-1000字)感興趣:
1)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生活簡介和場景;
2)描述作品審查或其它言論自由和人權問題等個人經歷的記敘文;
3)那些在做有趣、創新或非凡之事的普通人形像。

投稿:
請將中文稿件投到weareready@pen.org.
請包括您的姓名和聯繫辦法,您如果願意也請附上自我簡介。
注:我們也考慮根據您的要求發表匿名的稿件。